在开国将领里面,陈赓和粟裕两人一直是大家热议的焦点。
陈赓天性开朗爱笑,粟裕则话少稳重,这俩人性格大不一样,但却是真心实意的好朋友。
1961年,他俩由于身体抱恙,都被送进了上海华东医院,并在那儿接受大夫的诊治。
陈赓去世的消息一传出来,粟裕就马上知道了。
他因为这事儿大受打击,老毛病更严重了,一下子就瘫在地上起不来了,紧急救治之后,状况才慢慢有点改善了。
刚能下床走动,粟裕就不听医生的劝告,硬撑着生病的身体赶到了机场,去送别陈赓的骨灰。
不过,这俩知心朋友之间,其实也闹过点小别扭。
比如说在1955年,平时总是笑眯眯的陈赓,突然在电话里对粟裕生了气,让他去管一管自己身边的人。
这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?
【粟裕的病情】
粟裕病得不轻,这事儿在部队里大家都知道。
1950年,朝鲜那边一开打,毛主席原本想让粟裕去当东北边防军的头儿,既当司令又当政委。可粟裕身体一直不见好,没办法,只能临时换人,赶紧把在大西北忙活的彭老总召回北京。
粟裕因此错过了一个亲自带领军队去朝鲜作战的好时机。
粟裕在以前的打仗日子里,落下了这些伤病。
打仗那会儿,子弹横飞,就算他再勇猛,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。
他曾经六次受伤,两次还伤到了脑袋,差点儿就要了他的命。
尽管他有着极强的活下去的念头,在死神面前硬是挺了过来,但那次的弹片碎片依然留在了他的脑袋里,导致他一辈子都受着病痛的折磨。
从那以后,只要他一紧张过头或者身体累得不行,头就会疼得要命,血压也跟着猛涨。他好几次都晕了过去,可国内的医生都没办法治好他。
1950年,实在没办法,粟裕在中央的同意下,带着妻子楚青和长子粟戎生一起出国看病。
在莫斯科的苏联,粟裕得到了苏联顶尖医疗团队的照顾,但他们没能完全治好他的脑神经问题,只能尽量帮他减轻痛苦。不过,他突发的肠胃病,在经过他们的手术后,倒是被成功地彻底治好了。
粟裕在苏联一直待到1951年,状态好转后,才和家人一起回到了祖国。
那时候,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头儿杨尚昆接了他的任务去招待他,没多久,他便得到了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,两人聊起了他的身体状况和以后的工作方向。
聊完天后,粟裕就回到了自己住的地方。
后来,他收到了消息,说是毛主席特意挑选了他,打算让他去总参谋部做个副总参谋长,同时还继续挂着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的头衔。
粟裕听从了组织的调配,到中南海居仁堂那里,开始担任总参谋部的工作。
那段时间,他一门心思放在提高军队素质和建设多兵种联合部队上,特别看重空军的作用,提出了许多很有战略眼光的新想法和计划,对总参谋部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非常大。
过了三年,也就是1954年,粟裕被提拔为了总参谋长,这下他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来施展自己的本事了。
不过,总参谋部那些繁重又关键的任务,让他本就伤痕累累的身体更加吃不消了。
没过多久,粟裕的身体状况恶化,只好离开工作岗位,回家去养病了。
【一通急电】
粟裕大将军病得不轻,得好好休养的事儿传开后,军里那些跟他关系铁的战友们,也都开始为他揪起心来。
陈赓既是粟裕的同乡,又是他的贴心朋友,心里头最挂念的就是他了。
那段时间,他老打电话来关心,时不时还开个玩笑逗逗乐,粟裕本来因为受伤挺难过的,也被他逗得心情好了起来。
不过,在1955年的某一天,粟裕接起了陈赓的电话,没想到,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往日的问候,而是一连串愤怒的责问。
在电话里,陈赓对他大声喊道,让他去管一管自己身边的人。
粟裕心里直犯嘀咕,但他清楚陈赓不是那种没事找茬对他发火的人,所以就没往心里去,他的失礼也就算了,还心平气和地问起了事情的缘由。
这时候的陈赓心里头还是气呼呼的。他立马就嚷嚷起来:“那家伙简直太不讲理了。”
粟裕耐心地在那儿听他说明白。说起来,就在这天,陈赓冷不丁被彭老总喊到办公室狠狠训了一顿,紧接着,一份报告就毫不留情地砸到了他头上。
这份报告是总参谋部送过来的,里面问题一大堆,彭老总看了特别恼火。一看署名是陈赓,他以为陈赓没做好,就把陈赓叫过来,当面狠狠地批评了一顿。
奇怪的是,陈赓其实压根没看过那份文件,所以他当然不可能在上面签字。
很明显,这是有人假冒了他的签字。
陈赓心里本来就有点怕彭老总,看到他这么生气,只好慌忙做了几句简单的说明,说自己还没看过那份报告,更没在上面签字,他这就赶回去查清楚。
结果,彭老总还是又好好教训了他一番。
出来后,就连平时性格温和的陈赓,心里也忍不住一股怒气直往上涌。
他其实并不是生彭老总的气,而是对那个擅自模仿他签字的人感到恼火。
往小了说,这只是个小差错,但往大了讲,这就是明目张胆地不守组织规矩和纪律。如果不把这个人找出来,好好惩罚一番,那以后谁都可能乱来,哪份文件的签字都可能不靠谱,那可就乱套了。
陈赓越想越气,一把叫来了所有的秘书,质问他们这份文件到底是谁给批的。秘书们接过文件传看了一圈,都说没见过,更别提签字批准了。
可文件上真真切切写着陈赓的大名,还印着他的章子,一看就是总参那边发出来的,几个人顿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没了主意。
几个秘书拿着报告到处询问,问了一圈,最后问到粟裕的秘书那里,才找到了问题的真正源头。
粟裕的助手很快被喊进了陈赓的屋里,陈赓质问他怎么敢这么做。他紧张得说话都结巴了,解释说原本这份报告是要给粟裕看的,粟裕看过后再交给陈赓批准。但他动作慢了些,写好时粟裕已经因为生病去休息了。他一是害怕直接去找陈赓,二是怕交晚了被骂,于是自作主张,觉得这份东西不重要,不经过陈赓也能过关,就偷偷用了陈赓的章子,还冒充陈赓签了字。
不过这份文件里错漏不少,这让彭老总很生气,于是就有了后面这一连串的麻烦事。
听完小秘书的这一番心里话,陈赓心里头的火更旺了。
虽然他心里明白对方并无恶意,但做事这么粗心大意,思考也不周密,真不能算是个称职的秘书。
他从没想过会遇到这样的秘书,碰上这种事,一想到自己就因为这么个糊涂蛋和这档子荒唐事,被彭老总足足训了半个小时,他心里真是憋屈得要命。
陈赓看着眼前这个小秘书,年纪轻轻,职位也低自己很多,已经吓得哭了,实在不忍心再对他发火。心里憋着一肚子气没处撒,他突然想到了正在家休养的粟裕。
粟裕担任着总参谋部部长的职位,他需要负责管理和教导他手下的员工。
结果,陈赓便“把火发到了别处”。
粟裕在电话里听完陈赓的抱怨后,心里琢磨着陈赓不是无理取闹的人。但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,找那个惹事的小秘书聊聊,了解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粟裕劝陈赓先安心工作,并向他保证,自己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,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,要是真有问题,一定会严惩不贷。
陈赓慢慢冷静了下来,想到昨天在电话里对粟裕的态度实在太差,赶紧又给粟裕打了个电话,向他诚恳地道了歉。
尽管粟裕因为那件事昨晚一夜没睡踏实,但当陈赓一提起来,他立刻就承认这里面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,怪自己没把秘书带好,才出了这种小差错,结果还让陈赓背了锅。
两人在电话里你一言我一语地道着歉,最后都忍不住咯咯地笑了。
他们都挺开心的,觉得这件事并没有让两人的关系变差。
【战场初识】
陈赓和粟裕直到1947年才终于碰了头,见了第一面。
尽管他们认识的时间不长,但关系却特别铁。
其实,在1947年以前,他俩虽然没碰过面,但早就听说过对方的名字了。
陈赓和粟裕有很多经历都挺像的。
陈赓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,而粟裕呢,1907年在湖南怀化降生,他俩都是来自湖南的老乡。
尽管他们年龄相差4岁,但在1927年南昌起义风起云涌之时,陈赓和粟裕这两位爱国志士都不谋而合地投身到了起义之中。
不过呢,陈赓加入了贺龙将军的队伍,而粟裕则是投身到了叶挺将军的麾下。
他俩,一个是部队的营长,另一个则是警卫班的小头目,而且分属不同的队伍,所以一直没能碰上面认识。
当起义有了成果,队伍就转向了广东撤退。
那段时间里,陈赓和粟裕打了好多仗,慢慢地,他们俩都变得特别有名,大家都说他们勇猛善打。
他们俩年纪相仿,老家都是湖南的,在部队里的经历也相似,所以经常被人们拿来相提并论。就这样,尽管没碰过面,陈赓和粟裕却都对对方的故事有所耳闻。
要是照着起义军撤退的路子走,陈赓和粟裕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碰上呢。
不过,陈赓在会昌打仗时左腿受了伤,所以起义军离开潮汕那会儿,他没能一起走。在得到组织的批准后,他改道去了香港,然后又到上海去治腿伤了。
在养伤期间,他又接到了一个新使命,那就是用“王庸”这个名字,潜入上海的中央特科,继续在暗处为革命事业奋斗。
粟裕那会儿参与了湘南的革命暴动,接着就上了井冈山。
他们俩又一次因为种种原因,意外地没能碰上面。
他们在1947年的战火中初次相遇。
那时候,蒋介石调集兵马,慢慢靠近刘邓大军,不再全面出击,而是改为攻打重点地方,打算一个一个地消灭他们。
粟裕看出了蒋介石的打算,便向中央请求出战,打算和刘邓大军联手,好让蒋介石的计划落空。
他虽然确实没在中原打过仗,但为了保险起见,还是想找个帮手。琢磨了好久,他最后决定让陈赓来帮忙。
自打解放战争打响后,陈赓兵团的表现相当亮眼,他们主要在中原地区打仗,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。特别是陈赓,不光本事大,脾气性格也合得来,跟其他各路军队配合起来都特别顺畅,粟裕觉得要是跟他联手,那赢面肯定就更大了。
结果,经过粟裕的努力,到了这一年的12月份,陈赓带领的队伍和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分成功碰头了。
两队人马联手攻打平汉线,攻下了23座县城,打死了两万多名敌人,还拆毁了许多铁路设施,赢得了大战的胜利。
在这次搭档的过程中,粟裕和陈赓都对对方有了更多的认识。
要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像到老还是陌生人那样,也有像一见面就像老朋友那样的两种情形,那他们肯定属于后者那种。
说真的,这次意外碰面之后,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很深的交情。
后来,陈赓被安排去了别的地方打仗,两个人告别的时候都非常舍不得。
【知心好友】
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和陈赓有了更多打交道的时候。
他们俩老是在互相帮忙,经常会把对方介绍给别人认识。
陈赓性格开朗,一见到粟裕就爱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来表示心里头的高兴,时不时还会逗乐几句,开个玩笑啥的。
但后来他察觉到粟裕性格比较内向,不太适应那种方式,于是就慢慢改变了和他的相处方法,好让他感觉更舒服点。
1961年的时候,陈赓和粟裕都因为身体不好,跑到上海去养病了。在那儿,他们俩经常碰头,一块儿聊聊历史,说说现在,让病痛中的日子好过点儿。
陈赓对粟裕1958年后遭遇的不顺感到愤愤不平,他觉得粟裕一是因为功劳太大,能力出众,让人心生戒备;二是因为他性格内向,说话直截了当,既不愿讨好别人,也不愿吹嘘奉承,结果这两个“雷区”他都踩了,所以才一直不走运。
粟裕心里明白,陈赓因为把他当作贴心人,才会讲出这些话,所以他对此非常感动。
没想到的是,这次聊完天后没多久,粟裕就再也没能和陈赓坐下来闲谈了。
这一年的3月16号,陈赓心脏突然出了问题,医生们尽力抢救,但很遗憾,他还是在上海离开了人世。
粟裕一听到消息,尽管自己身体不舒服,还是急着要去陈赓的病房,想再见他最后一回。
没想到他情绪一激动,病情就突然加重了,暂时连动都动不了。
之后,他身体稍有好转,便强撑着身子赶往机场,去为陈赓的骨灰做最后的告别。